官帽[编辑]

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
官帽,是中国朝鲜越南琉球古代的一种帽子,属乌纱帽的一种,最开始是由展脚幞头演变而成,故又称“翅帽”。时代,“乌纱帽”一名泛指以乌纱制成的帽子,即乌帽,尚未成为官帽的专称,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,则屡见不鲜,更变成专指官帽,并演变成了官员职位的代名词[1]。得官者,戴乌纱,失官者,被称之谓“丢乌纱帽”[2]。其内型用铁丝编织而成,成为硬壳,后部高而隆起,内衬黑纱,外涂缯纱(缯是一种丝织品),涂黑漆,外型多为圆头。

明代官帽外形与唐代初期的幞头,小有近似之处,官乌纱帽由幞头帽子外施纱涂漆,翅有平翅、朝天翅、圆翅等。是用铁铜丝编成帽的框,然后再用乌纱覆外。圆顶,分上下二阶,左右各插一个帽翅。官帽的别称乌纱帽常被人喻为官位的代称。乌纱帽在明代的官服系列中,被列为常服。朝廷官吏,不分文武品位高低,一律准可通服。戴乌纱帽的常服,多与补服相配。洪武三年(公元1370 年)明政府定制:凡官员常朝视事,以乌纱帽、团领衫作为官服。在团领衫外束腰带,亦作为公服使用[3]。同时又规定,凡是年老退休的官员,以及侍奉父母辞闲之官,允许继续戴乌纱帽,而因事罢官者,则服饰与百姓一样,不允许再戴乌纱帽[4]。明初乌纱帽尚未高耸,而至中叶,则风气大变。如正德时兵部尚书王敞,因身材矮小,喜爱戴高顶纱帽,穿高底靴,乘高扛舆,人称“三高先生”[5]。在朝鲜王朝,乌纱帽大小与装饰有严格规定,用来分等级。

相关条目[编辑]

参考资料[编辑]

  1. ^ 薛天纬,“乌纱帽”小考,《学林漫录》六集
  2. ^ 郑州日报:乌纱帽的变迁. [2013-11-04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-05-06). 
  3. ^ 《大明会典》“洪武三年定 凡文武官常朝视事。以乌纱帽、团领衫、束带、为公服。”
  4. ^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王春瑜:乌纱帽考,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10期. [2013-11-04]. (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-06-06). 
  5. ^ ·顾起元,《客座赘语》(卷3):“司马王公敞身短,纱帽作高顶,靴著高底,舆用高扛,人呼为“三高先生”。”

外部链接[编辑]

取自“”